3月3日下午5点10分,当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踏上首场“部长通道”时,现场记者们纷纷抬起头,目光中流露出兴奋和期盼。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评价过去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新的一年生态环境部有哪些新举措?”
“总的来说,这场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对于记者的这一提问,李干杰从容应答:“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其中北京市下降了12.1%;全国地表水好于Ⅲ类的水体比例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有记者问到生态环境部组建方案实现的“五个打通”进展如何,李干杰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基本做到了表里如一、形实一致。”
李干杰告诉记者,一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严格地遵照中央改革要求,扎实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在积极推进相关机构、职能、人员、编制整合优化的同时,也着力推进了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尽快地融合增效,比较好地达成了改革目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于“表”和“形”也就是“物理变化”,李干杰说,生态环境部按期顺利地与相关七个部门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机构、人员、设施的转隶,同时按照中办印发的“三定”规定,制定落实了生态环境部“三定”规定的细化方案。
对于“里”和“实”也就是“化学变化”,李干杰说,通过职能的理顺优化、力量的整合凝聚,特别是确保一项工作由一个部门全链条地贯通、贯彻、落实,产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能量、新的产品,从而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李干杰告诉记者:“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我们按照海陆统筹、以海定陆、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原则,把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摆在优先的位置,作为首要一项工作来推动。具体工作就是‘查、测、溯、治’,即排查、监测、溯源、整治”。李干杰说,目前相关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果没有机构改革打通“痛点”“堵点”,相关工作要真正见到实效是很困难的。
李干杰强调,事实证明,党中央有关生态环境部组建的改革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确实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责交叉重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问题,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