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LR ENVIRONMENT

广东建设万里碧道 秀出两岸风华

 

  告别“黑”历史,茅洲河碧道成地方样板

 

  全面小康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广东省自2019年起以大湾区为重点开展碧道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约400公里。水清岸美的河段不断延伸,一个个滨水经济带正在崛起。

 

  近日,跟随“幸福珠江行”采访团,记者来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茅洲河畔,实地探访其碧道建设成效。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深莞界河,共有一级支流33条。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爆发式增长,茅洲河污染负荷远超其环境承载力,曾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曾亚告诉记者:“我2014年开始管理这条河,见过脏的河,没有见过这么脏的河。”但是如今的茅洲河已经不复往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有效治理重污染河流的典范,用曾亚的话说就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攻克四大难题,创下治污新速度

 

  走近茅洲河,只见满眼绿色,多种植物在河畔生长,时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轻盈起飞。

 

  “你看那座桥。”曾亚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桥说:“目前,这座桥对应的河道往上游走,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往下游去,直到洋涌河水闸的位置,水质基本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曾亚告诉记者,从2017年年底初见成效后,茅洲河的治理速度可以用“一二三”来形容,即“一年消黑,两年消劣,三年稳定达标”。

 

  听起来似乎是容易的事,实则不然。“茅洲河的治理面临四大难题。”曾亚解释说,第一,茅洲河是感潮河段,河海互动比较多,成效巩固难。第二,茅洲河生态环境欠账较多。沟渠暗涵遍布,干支流普遍黑臭,治理前河里底泥呈柏油状。第三,周围企业多。治理前大概有1.3万家企业聚集在此,小散污危企业对水质影响大。第四,茅洲河流域城中村密布,人口密度大,面源污染排放量大。茅洲河流域居住人口达450万人(含东莞),仅深圳市就有1/5的人口生活在茅洲河附近。”

 

  在这种背景下,要还账,就需要拿出极大的决心。

 

  2016年起,茅洲河开启全流域的治污攻坚。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牵头挂点督导茅洲河治理,省长马兴瑞多次批示要求加大茅洲河污染整治力度。“花费时间最多、基层调研最多、开会研究最多、反复强调最多的就是水污染治理问题。”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曾表示:“所有工程为治水工程让路。”据悉,4年来,深圳全市累计投入1200亿元,统筹推进茅洲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深圳市的这种治水力度创下全国记录。

 

  茅洲河的治理是深圳治水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通过采取高位推动、流域统筹、源头整治、按下“地方政府+大型央企”治水启动键、针对暗涵和小微水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细治理等措施,将正本清源、控源截污落到实处。

 

  “现在河底基道退潮后都是白色的,而过去由于污染严重,底泥都是黑色的”。告别了过去的“黑历史”,茅洲河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띧广东建设万里碧道 秀出两岸风华.jpg

  猜透鱼儿“小心思”,巧用5种“妙招”开展生态修复

 

  “快看,大鸟!”说话间,一只白鹭腾空而起,飞向远方。曾亚的手指着白鹭远去的方向,示意记者看去,并介绍起他们在茅洲河碧道生态修复中所使用的“妙招”。

 

  “一是让河道变得更加蜿蜒,降低雨水冲刷对水中生物的影响。二是使深浅河道分离。较深的河道供大鱼生存,较浅的河道供小鱼生存,同时可满足人们尤其是孩子的亲水需求。三是把整块沙洲斜方向切碎,形成辫状的水系。河道中出现一个个小岛,对鱼类来说就是一个个遮阳面。同时把小岛周围挖深。深浅交替的水系有利于缓解水的冲击力,并增加水中含氧量。四是在岸上种植蜜源植物,吸引蜜蜂和蝴蝶活动,增加昆虫多样性,从而吸引鸟类前来觅食。五是在河中适当增加深潭,并在岸边种上树木,为大鱼创造栖息空间。”

 

  沿着茅洲河碧道一路向前,无论是花花草草还是小鸟小鱼,都在释放着自然生态逐渐回归的信号。

 

  此外,茅洲河碧道光明段生态修复试点段采用的生态工法也十分有趣。如使用天然材料搭建“昆虫旅馆”,为不同鱼儿的繁殖、栖息、越冬提供场所,里面可是有“育婴室”“餐厅”“卧房”“粮仓”的。又如,打造“桩式丁坝”,即利用桩木排列丰富河道边岸的构造及流速变化,营造多样化的生境。桩木下半部分是附近水生生物躲避天敌及洪水的庇护空间,水上部分是鸟类觅食期间最好的瞭望台。

 

  “碧一江清水,道两岸风华”。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人们对于碧道建设的美好诠释。

 

  曾亚告诉记者:“以前的河道又脏又臭,就是拒绝人来。人与河道是割裂开的。其实,应该让河道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欢迎人来。”是的,人与自然原本就应和谐共生。

 

  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

 

  碧道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近年来,广东省在治水领域率先提出实现“两山”理论的广东方案——万里碧道。不久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下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为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打造广东靓丽水生态名片描绘了清晰蓝图。广东省碧道建设在打造美丽景观的同时注重治水,推动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提升河湖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美丽中国探索了地方经验。

 

  高标准谋划。今年起,广东万里碧道建设从省级试点向全省铺开。《规划》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体现,对全省碧道建设发挥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规划》将水环境改善等作为重要任务,提出要构筑河流自然生态廊道、实现河湖碧水清流等水生态环境目标。不久前,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表示,万里碧道是一个系统治理的综合性生态工程。在碧道“5+1”建设任务中,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3项任务,都是围绕保护河流健康生命来部署开展的。“碧道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避免破坏性建设行为,并且划定生态缓冲带,是实实在在的保护河湖、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工程。”

 

  多部门联动。万里碧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涵盖涉水各种生态要素,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在治水兴水工作中发挥部门协同、系统作战的合力,形成党政领导、河长主导、流域统筹、部门联动、系统治理、齐抓共管的治水工作格局,是推动万里碧道建设落细、落实、落地的客观要求和体制机制保障。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表示,通过碧道建设,可以倒逼水污染防治,有效增加生态缓冲带,规范设置和管理入河排污口,减少入河污染物。“目前,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河长办正在开展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计划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排污口规范设立和管控的长效机制,支撑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据悉,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下一步将继续提升碧道沿线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管网与碧道河湖水体联动,实现“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维。

 

  硬指标约束。万里碧道作为广东省治水理念的升级,将不断巩固和发展治水成果。据悉,《规划》提出6个方面10个指标,其中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等均为约束性指标,须于2022100%达标。这些指标为广东省各地水质改善划定了硬杠杠。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9月,广东全省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8.7%(不计溶解氧),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阶段性达到2020年考核目标(即优良比例达84.5%,消除劣Ⅴ类断面)。除多个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靠前外,东莞、茂名、惠州、深圳等城市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均排名全国前30位。全省79个地级以上市和75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各地明晰治水方向和路径,取得治水实效。

 

  目前,在广东,一条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逐渐由规划变为现实,一幅幅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随着治水由单一的功能性治理模式向“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模式转变,将不断激活两岸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升级。

内容官网:绿日环境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