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河道治理 深圳坪山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日环境】
清风碧水,鸟语花香,山水相融,河城共生。行走在坪山河畔,一派和谐、恬美的自然景观。作为坪山人的母亲河,坪山河滋养着两岸的每寸土地,传承着客家文化的精神脉络,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也收藏着一代又一代坪山人的珍贵记忆。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坪山河也逐渐遭遇淤塞污染,水质每况愈下,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黑、臭、脏。近年来,坪山区水务局坚持结合坪山河流域特点,因地制宜创新提出“精准截污,分散调蓄,分布处理,就近回用”治理新方式,全力突破治水技术困局,力促坪山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在河道治理方面先行先试。去年至今,坪山河上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地表水V类标准,重金属等18项水质指标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精准截污 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首创“水质闸门+在线水质仪表”精准截污技术,坪山区在污水处理上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据了解,坪山区在坪山河沿岸重要截流口或沟渠设置水质闸门,精准截流污染负荷较高的初雨水,当井内的水质仪表检测到混流污水浓度小于设定值时,自动关闭闸门,后期清洁雨水才可溢流入河。
与此同时,在坪山河各重点支流、重点断面、河流汇聚口等散布设置了58个监测点,并依托智能化中控平台,动态监测水量和水质,科学分析各河各段水质异常情况,确保精准施策,有效提高河道治理成效。
此外,坪山区水务局还结合流域自然特点,打破“大截排、全截污,集中满备、集中处理”的传统模式,采用分散调蓄模式,聚焦坪山河干流沿线及支流河口等地点,新建碧岭调蓄池、南布调蓄池、石井调着池等7座调蓄池,精准收集污染负荷较高的初雨水,并暂存高峰时期的雨水径流,有效避免初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减轻下游水质净化站的处理负荷。
分布处理 形成污水处理良性循环
针对水质净化,坪山区通过在坪山河上、中游各新建一座水质净化站,与下游既有上洋污水处理厂形成均衡布局;将精准截污系统收集的污水,就近输送至水质净化站进行处理,确保出水目标达到地表水IV类后,方可再次排入河道,避免污水全部集中在下游进行处理,形成“污水收集-水质净化-回补河道”的循环。
在新建两座水质净化站基础上,坪山区在沿河打造吓山A区、墩子河、赤坳等八块人工湿地,深度净化上洋水质净化厂尾水,并就地回补河道,均衡补充全河道生态水量。同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坪山区赋予人工湿地“弹性”使用功能,如旱季用于深度处理净化厂尾水,雨季发挥海绵调蓄作用,有效削减初期雨水污染。